一、基本发展概述
2024年,我县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改善学校艺术活动场地,完善设备设施,规范教学活动,丰富兴趣培养,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41所(其中小学21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3所,普通高中1所,职高1所,完全中学1所),共有学生23381人(其中小学11156人,初中6428人,九年制一贯制447人,普通高中2756人,职高1255人,完全中学1339人)。共有553个班级(其中小学278个,初中139个,九年制一贯制25个,普通高中54个,职高30个,完全中学27个)。共有艺术教师407人,专职艺术教师95人(其中:音乐教师数50人、美术教师45人),兼职艺术教师312人(其中:音乐教师160人、美术教师152人);应配音乐教室49间,现有音乐专用教室数59间、缺额0间,应配美术教室49间,现有美术专用教室数54间、缺额0间;音乐、美术器材均配备达标,达标比例100%,配备达标需要的资金缺额为0。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学科融合综合育人,印发了《井研县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优化队伍,持续投入
一是配齐配足美育教师。通过新教师招聘、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或兼职任教等形式,配齐配足学校美育教师。二是持续加强研训工作。全县配有专职艺术管理1名、专职艺术教研员1名,定期组织开展艺术类教研活动,2024年组织开展初中音乐、美术先锋课堂竞赛活动,也在不断地给教师们提供更多走出去学习的机会,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艺术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积极创造条件,为艺术教师继续教育、观摩学习铺路搭桥,先后培训艺术教师200余人次。三是持续投入,优化保障美育场地及设备设施。2024年,我县中小学校艺术专用场地建设、维修等支出31.12万元,艺术专用器材设备设施购置、维修等支出49.5万元,艺术活动经费支出59.77万元。
(三)以赛促能,提升素养
2024年,我县组织了小学五年级、初中八年级学生到“素质教育”参加为期一周的集训。在集训过程中,“基地”本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的育人宗旨,广泛开展以书画、插花、折纸、雕刻、纱窗刺绣、剪贴画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创作活动,并坚持每期集训举行联欢晚会,让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提升,艺术才华得以展现。
各学校将艺术教育与课后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了合唱、绘画、剪纸、舞蹈、书法、朗诵、器乐等多种艺术社团活动,设立艺术类社团160余个,各校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打造优质节目,积极参加各镇文化演出活动等县级艺术类活动,在更大的舞台展示学生艺术风采。
我县积极组织开展“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艺术展演活动,评选各类奖项百余项。积极组织参加市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三十多个奖项,其中马踏小学声乐类作品《在灿烂阳光下》荣获三等奖,研城初中声乐类作品《心中的小萝卜头》荣获二等奖,井师附小器乐类作品小合奏《更替的四季》《哦!十分钟》荣获二等奖,井师附小舞蹈类作品《追梦——飞翔》荣获二等奖,研城小学舞蹈类作品《逐光的脚步》荣获三等奖,周坡小学舞蹈类作品《渔梦渔阳》荣获三等奖,马踏中学舞蹈类作品《茉莉花开》荣获二等奖,研城中学朗诵类作品《青春中国》荣获二等奖,研城中学戏剧类作品《欢迎来到音乐剧》荣获二等奖,研城小学绘画类作品《队旗飘飘》荣获一等奖,马踏中学绘画类作品《老人》荣获一等奖,研城初中绘画类作品《清洁》荣获一等奖,研城中学书法、篆刻类作品《小篆》荣获一等奖,县教育局获评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县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评出各类奖项两百多项;积极参加市级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选送作品分获市级二、三等奖。积极组织开展县青少年书画传习大赛,全县三百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从本次比赛中选出了中国画和软笔书法一等奖12名同学参加市级书画传习大赛,获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我县有1名学生参加省决赛,获二等奖。组织各校参加乐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市级各类奖项。
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挖掘美育与本土文化的关联,建好建强学校美育品牌,积极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特色,鼓励各校打造高质量的艺术表演节目和文化作品,农民画、竹编、剪纸、鼓号、器乐等特色社团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各校结合实际,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配合学校宣传栏、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积极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乐园,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学校艺术文化的魅力。
(四)以研促教,优化评价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县中小学校依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等,开足开齐艺术课时,提倡艺术教育与非艺术教育学科融合教学,在非艺术学科艺术教育中渗透美育教学,有机渗透美育元素和健康理念,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贯穿教育始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形成热爱艺术的情感意向,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是抓实过程管理。每期召开音乐、美术县、区级教研会,通过现场观课、专业培训讲座、教学经验交流、教材考点分析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扎实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成立艺术学科工作室,推动艺术学科课题研讨和活动开展,进一步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期末由教研室出题和学校自测相结合,按规定测评时间,各校自行组织测评,音乐测评分析与测评结果一并交教研室存档及备查。
三是狠抓艺术质量促提升。常态化全县各中小学开展艺术测评工作,印发《井研县中小学艺术、体育综合测评方案》,制度化开展中小学生艺术抽测,艺术测评覆盖率100%。
三、典型经验
(一)领衔示范,共助成长。我县成立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和运行,发挥了音乐骨干教师的领衔作用,实现了我县美育课题“零突破”,课题组成员和工作室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高质量论文、课例,并在各级平台获奖,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同时从工作室成员辐射到全县音乐教师,推动班级合唱、班级合奏的发展并推选出优秀作品在各级平台获奖。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开展“送课到校”活动,送课的对象从县内延伸到我县定点帮扶的县外学校,教师们在把快乐音乐课堂传递给乡村孩子的同时,自己的专业技能及教学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实现自我成长。
(二)教研互动,资源共享。通过送教下乡、跨学区联合教研以及全县跨年级跨学段教研等活动的开展,我县形成了音乐学科教研新模式,与会教师共同探讨,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我县从县级层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年级的集中备课以及作业设计,形成县级教学设计、课件以及作业设计资源库,同时我县推进的音乐直播课,每堂课留存,献课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形成县级网络资源,以便教师们学习使用。
艺术抽测工作的开展及结果运用便于了解我县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抽测,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我县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五育并举工作的落实。
(三)教育均衡,协同推进。为深入贯彻落实“五育并举”,切实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们美育教学的方向,尝试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探索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城乡中小学音乐教育交流帮扶实践。我县推进了小学音乐精品课展示工作,县教研室选出8堂精品课进行全县直播推广,精品课采取教师观摩和学生线上学习模式,此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县乡村音乐专职教师短缺的问题,使乡村孩子们也能享受专业教师带来的优质的音乐课堂,促进了乡村孩子们音乐素养的提升;在孩子们上课的同时,乡村学校空堂的兼职音乐教师也自发收看直播或在教室与孩子们一同学习,教师也得到同步提升。同时,我们还在直播课推进完成后,进行学习成果监测,孩子们在音乐技能及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方面都有所收获,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五育并举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年度展望
展望未来,我县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我县将继续完善艺术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鼓励各学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艺术教育资源。
(二)创新艺术活动形式。我县将积极探索新的艺术活动形式,如线上艺术展演、校校联谊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艺术学习途径。同时,加强校际间的艺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
(三)提升艺术教师队伍素质。我县将继续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建立健全艺术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激发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改善艺术教育设施。我县将继续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施,确保各学校拥有更加完善、先进的音乐、美术教室和器材。同时,鼓励各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
(五)加强艺术教育研究与成果应用。我县将鼓励各学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艺术教育模式。同时,加强艺术教育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将优秀的艺术教育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全县乃至更广泛的范围。
总之,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