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井研概况 | 综合要闻 | 决议决定 | 监督工作 | 代表工作 | 法律法规 |
当前位置 >> 代表工作 > 阅读正文
从“北漂”到“羊倌”,蹚出乡村振兴“羊”光大道
从“北漂”到“羊倌”,蹚出乡村振兴“羊”光大道 ——记王村镇人大代表刘宝萍 在井研县王村镇五农村的远旭家庭农场里,“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女性正穿梭在羊舍间,熟练地给羊群投喂草料。 她叫刘宝萍,是王村镇的人大代表,也是带领乡亲们靠“一只羊”蹚出致富路的“领头羊”。从城市白领到养羊能手,从单打独斗到带动全村人民发展立体种养,她用十年光阴书写了新时代人大代表扎根乡土、振兴乡村的动人篇章。 返乡创业:敢向荒山要“羊”光 2014年,在成都工作的刘宝萍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回五农村养羊。当时的家乡,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片土地荒芜,“产业弱、人才缺、收入低”是现实写照。但在刘宝萍眼中,家乡的青山绿水正是发展生态养殖的“金饭碗”。 “城里再好,总觉得根不在那儿。现在乡村振兴政策这么好,为啥不回来试试?”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变卖部分家产,在2016年创办远旭家庭农场,首批引进30头成都麻羊,开启了“羊倌”生涯。 创业初期,挑战如潮水般涌来。品种退化导致羔羊出生率存活率低,缺乏技术让她眼睁睁看着病羊死去,销售渠道闭塞更让她对着满山肥羊发愁。最困难时,她兜里只剩几百元,却仍咬牙坚持:白天泡在羊舍观察羊的习性,夜晚捧着养殖书籍挑灯苦读,还厚着脸皮向周边老养殖人讨教经验,三天两头的跑镇上向镇畜牧站专家请教。 “有次为了搞懂羊的一类病情始末,我在羊圈守了整整三天三夜。”回忆起那段日子,刘宝萍眼神里透着坚韧。 技术突围: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凭借“愚公移山”的劲头,刘宝萍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养殖模式。她将羊的饲料分为“三阶段”:羔羊期喂精细混合饲料,育成期以牧草为主,育肥期精料与优质牧草合理配比,既降低成本又提高肉质。针对南方潮湿易发病的问题,她改良羊舍结构,采用木质羊床和粪便干湿分离,将羊群发病率从30%降至5%。如今,她的农场存栏量稳定在200头以上,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达人”。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富起来的刘宝萍没忘记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决定用自己苦心钻研学成的养羊技术带动广大村民增收致富。她开启“夜间直播间”,每周三次免费为村民及网友传授选种、配种、防疫等技术,累计吸引2万余人次观看;针对周边农户,她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上门服务,到出栏时还帮忙联系收购商。村民周大爷算起增收账:“去年刘代表给我救活了两只大母羊,让我减少了几千元的损失。下了6只羔子,又卖了3000元。出问题有刘代表上门指导,羊长大了又不愁销路,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图为:刘宝萍开直播传授养羊技术) 立体种养:一只羊激活全产业链 如何让“羊经济”惠及更多村民?刘宝萍在镇人大主席团支持下,探索出“柑橘+牧草+山羊+中药材”立体种养模式。她带领村民探索在柑橘林下种植黑麦草、紫花苜蓿等牧草;同时,为响应国家秸秆综合利用的号召,刘宝萍还大力带动人民群众回收秸秆400余亩,制作黄储、青储等饲羊草料50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了养羊成本,平均每只羊能节约养殖成本300元。 为打通产业“任督二脉”,王村镇人大主席团构建起“多轮驱动”支持体系:通过“代表建议直通车”争取到小额信贷和养殖补贴,协调相关部门捐赠10万元羊崽扶持困难户,组织畜牧专家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技术培训,还牵线本地餐饮企业建立“定点屠宰+餐桌直销”渠道,好食材上了好餐桌,远近游客肚子鼓了,养羊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十年光阴,刘宝萍从“北漂”女青年蜕变为“羊倌代表”,她的农场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板间”。从“一人富”到“众人富”,她用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她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更是群众心中的“贴心人”,正如村民们编的顺口溜:“宝萍养羊有一手,技术送到家门口;立体种养效益高,乡村振兴有奔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