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井研县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重点助推“三农”再上台阶,整合力量夯实农业基础,巩固“两个大县”地位,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一、突出重点,助推“三农”再上台阶
(一)振兴乡村,打造“井研样本”。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乡村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确保了乡村振兴工作顺利有序推进。二是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县域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总体规划,并按照乡村产业、特色乡村、文化振兴等分项编制完成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三是挂图作战。将部门项目53个、乡镇项目47个纳入挂图作战项目,扎实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四是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坚持以产业兴村为重点,项目整合为手段,实施基础与产业、新型村庄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与扶贫新村建设同步推进。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个,创建县级“四好村”46个、市级“四好村”52个、省级“四好村”13个,全面完成了省市创建目标任务。
(二)园区示范,打造产业大环线。一是突出柑橘规模发展,2018年,百里产业环线内共投资3.4亿元,新建集中成片杂交柑橘标准园2万亩,全县建成优质晚熟柑橘8.6万亩;完成12公里产业干道红色沥青路面建设,建成专家大院和3座库容100吨商品化处理中心内的冷藏库,建成使用1条柑橘分选、包装生产线,完成橘缘文化广场至庙子山观景台沿线绿化及文创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优质粮油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三教、宝五、千佛、门坎等乡镇1.21亩优质生态稻米生产示范区。三是建设种养循环示范区,新建成千佛、金峰、纯复等乡镇8200亩果畜循环发展。三是全面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16个“垂钓之乡”“田园渔村”“柑橘之乡”“百年柚园”“农民画村”等休闲农业基地,培育市级“一村一品”2个,县级一村一品54个, 8个乡镇规模发展特色产业9个。
(三)创新科技,提升农业整体水平。一是大力开展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创建,全县新引进农业新品种8个、新技术11项。二是加大绿色农业发展力度,全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量2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8%,组织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三是实施种养循环生态发展,以发展晚熟柑橘为主导,配套建设标准化柑橘科技示范园区、果畜循环园区、果渔循环园区、垂钓基地、商品化处理中心、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带动全县农业发展提档升级。四是加快水产生态化发展,引进“通威鱼365科学养殖模式”,建设3100亩集水产品交易市场、苗种繁育基地、培训基地、低碳循环水基地于一体的水产养殖示范园区。
(四)完善模式,培育农民增收新增长点。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平台,完善创新返租倒包、股权量化、跨界入股、联户经营、入股经营等经营模式。先后吸引罗牛山、德胜集团、新希望等大企业和200余家社会资本,助力井研产业振兴。集益柑橘标准化科技园、分全现代水产观光示范园、太阳岛现代农业观光园、长山埂钓库基地等一批农旅融合、民宿旅游点基本建成??为??领全县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聚心聚力,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今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2亿元,如期完成了5个省定贫困村、17个市列贫困村1800贫困人口退出的年度目标任务。
二、整合力量,夯实农业基础
全面落实《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实施办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67亿元,集中成片建设重点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完成了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塘库堰池渠系联网工程,解决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联网路硬化工程,投资1862万元,完成百里产业环线11.2公里产业大道;投资2740万元,完成农村村道建设91.35公里,村组道路硬化率达80%。
三、巩固“两个大县”,促进农民增收
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是井研的两张名片。巩固“两个大县”,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稳播面、提单产,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地位巩固。2018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022公顷,比上年41927公顷增加 95公顷,增0.2%。粮食总产23.84万吨,比去年增 0.16万吨,增0.7%。单位面积产5674公斤/公顷,比上年5648公斤/公顷,提高26公斤。其中:小春粮食面积1220公顷,比2017年减少7公顷,减0.6%,小春粮食产量0.32万吨,减少0.2%;大小春粮食播种面积40802公顷,比上年增加102公顷,增0.3%。大春粮食产量23.52万吨,增1633吨,增0.7%。在主要粮食播种面积中,稻谷15267公顷,与去年的15273相比基本持平;玉米11367公顷,同比减66公顷,减0.6%;大豆5747公顷,同比增47公顷,增0.8%;红苕8329公顷,与增129公顷,增1.6%。在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中,稻谷11.85万吨吨,比去年增加90吨,增0.1%,单产7764公斤/公顷,增9公斤/公顷,增0.1%;玉米6.65吨,同比增135吨,增0.2%,公斤/公顷,增46公斤/公顷,增0.8%;大豆1.34万吨,增365吨,增2.8%,单产2325公斤/公顷,增45公斤/公顷,增2.0%;红苕3.65万吨,增1057吨,增3.0%,单产4380公斤/公顷,增60公斤/公顷,增1.4%。
(二)抓机遇、扩规模,预计生猪出栏增两万头。一是抓环保机遇。抓住环保工作深入推进,成都等大中城市周边大量区域划入禁养区、限养区,而井研划分禁养区、限养区范围相对较小的机遇,主动调整区域布局,发展生猪生产。二是抓市场价格机遇。近几年来,生猪价格一直是呈高位运行状态,生猪市场呈现一片红的状态。到2017年底,生猪价格为15.7元/公斤,年后回落幅度较大。从5月份开始,猪价逐渐回升,特别是四川发现非洲猪瘟,禁止跨省、市调运以来,价格一涨再涨,到年底月份普通生猪价格重新上升到18元/公斤,创历史新高,预计还有上升空间。三是扩规模。据主要畜禽监测调查资料:井研县2018年,国家标准年饲养量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由2017年的11个扩为14个,大型养殖场期末存栏量由2017年的4.34万头,增加到2018年末的5.07万头。综合全县大型养殖场、中小规模户和散养户的饲养情况,预计2018年全县出栏生猪在2017年国家核定数70.5万头的基础上增加2万头,达到72.5万头。
(三)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发展优势产业促增收。围绕“百里产业环线”和集益优质柑橘、分全生态水产、千佛绿色蔬菜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强化投入促增收。实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全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67亿元,增加对农户的直接补助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依靠二三产业带动增收。今年培训各类农业技术骨干、致富带头人等2460人次。加强外出就业服务,全县季节性和常年性外出务工农民工保持在13.1万以上,预计劳务收入达13.28亿元,比2017年增长8.1%。四是决战脱贫促增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全县今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2亿元,如期完成了5个省定贫困村、17个市列贫困村1800贫困人口退出的年度目标任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6522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24%。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8元,增长9.3%,圆满完成增收目标。